星期二, 3月 18, 2014

左翼媒體夢入棺材

上個世紀20年代開始,國民黨、共產黨不斷戰爭,日本人侵略中國;但有個理想老報人熱衷辦報,北京、南京、上海、香港都可以看到他旗下的各種報,版面還鎖定勞工、大眾議題,家報事業香火在中國21年。而戰爭,讓他從中國逃到台灣,1950年代的台灣沒有民主自由,在蔣介石淫威下,他有錢也只能辦學校,忍了36年終於等到開放報禁。

老報人的家庭很離奇,一個女兒小學五年級左右竟給一個法國鋼琴師收徒,渡海留法至今,還選過法國總理。當年戰爭動亂時,兩個小孩則留在中國最後當高官、一個女兒和老報人到台灣相依靠。但最叛逆的那個女兒,不顧父母反對跑到美國念書、當教授傳授左翼理論,離家數十載。

老報人病逝,最叛逆的女兒也回家,左派自居的她背負父親報業使命,回台灣發展家報香火,而她姊則繼承父親學校。在1990年代時民進黨逐漸崩壞,叛逆女兒接手的媒體關懷弱勢,部門分支媒體屢提創意、批判新思維,有些人盛讚左派辦報、很多人興奮那年代搞出另類媒體了。

但才幾年光景,就爆發裁員事件,被裁記者抗議連連,但之後老報人女兒又擴大事業版圖,買地蓋新報社大樓。大家發現現實,左派自居的資方終究是資方,左派媒體招牌也幻滅了。是人性的關係嗎?制度?還是家族事業必然?如果換老報人決定裁員會不會也一樣結果?也許、這感受也很接近台灣抗爭文化中許多負面事件,倡導進步的團體有時候也會壓迫員工的精神、熱情。

如今老報人後代打算將報業縮編,如果報業各部門業績都差不多,考量經濟效益,就會留下最受矚目、事業觸角通路最廣、最省錢、最剝削的部門。取捨的決定,看出家族價值,老報人後代勢必擔心「再犯歷史錯誤」;但,違反常理、經營邏輯是,最受矚目、事業觸角通路最廣的部門優先結束,這招牌又幻滅了。

拜經濟不景氣、房地產炒作,家族報社大樓增值,成了可標售商辦廠房投資物件。部門收掉,家族大樓辦公室養蚊子是最浪費作法,若辦公室轉租其他高獲利公司經營,會被罵翻;若整棟標售,意圖就太明顯,還會被解讀成結束家族報業,被質疑精簡到剩一間部門辦公室,不過賣地價金足以在周邊買一塊素地,規劃多功能建物。

老報人家族從報業發跡,縱橫90年,家報香火在中國21年、因報禁在台灣報業香火起爐16年,也許又因現實,家族理想及事業的延續力,新一代略遜一籌,也忽略讀者支持媒體公共化。打開心胸,想像力構思設計,公民經營媒體,老報人精神價值就可延續下去,不然這麼多年來這些多人理想的只是棺材裡的陪襯供品。